第30章 北斗的缺陷-《文娱救世主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北斗比GPS多了一个双向收发的功能,所以需要地球上每个点每一时刻可以搜到的卫星再多一些,大致上是按照8个轨道面、每个轨道面4颗星布置的,这样就是32颗星。

    说到这儿,你可能注意到了,刚才说北斗系统一共有35颗星,那么多出来这3颗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06年的时候提前发射的那3颗。那三颗位于大约两万多公里高的‘近似同步轨道’上,而不是其他32颗那样相对近地的轨道上。

    学过初中物理课的都知道,地球赤道上空35000多公里的那条轨道,叫做‘地球同步轨道’,因为在那个位置上的卫星,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恰好是24小时,和地球自转完全吻合,所以处在那个高度的卫星是相对于地面上赤道的某一点静止的。

    而事实上,除了绝对静止的‘地球同步轨道’之外,在比它低一些的地方,还有一些‘近似同步轨道’,这些轨道上的卫星,相对于地面并不是绝对静止,但它们可以确保‘相对于地球的经度始终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波动,而在纬度方向上画往复的8字形轨迹’——大致上就跟蜜蜂在蜂巢里跳舞画圈、告诉蜂群哪里有花蜜时那轨迹差不多。

    北斗系统当初最开始发射的那3颗近似同步轨道星,就是分别在东经105°、120°到135°左右的经度上——所以,这个设计其实是为了确保‘我们不用等32颗卫星统统发射完之后,这套导航系统才能正式商用化’而作出的权宜之计。

    加上这三颗卫星之后,在东经105°到135°,也就是东七时区到东九时区的低纬度地区,就能始终在头顶发现这三颗卫星。只要剩下的8条纬度轨道面有一条发射完全、确保那条轨道面上有任何一颗卫星在任意时刻被地面搜索到,就已经可以构成定位了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以后35颗卫星发射完之后,其实只有后32颗是非保留不可的。而最初的3颗就完成历史使命废弃了、浪费了。

    但是这种浪费又是‘小步快跑、分批验证技术’所必须的,因为华夏没有米国那么大的技术和财力,一步到位把二三十颗导航卫星发射完。浪费这三颗,就可以在组网未完成之前那五六年的时间差里,确保东七到东九时区的低纬度地区人民可以先试用起来这套系统。”

    米国人的GPS,是必须24颗卫星发射完了,才能商用的,从经济上来说很不合理。然而当年米国人最初搞GPS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商业目的,而是为了军事监控。米国人本来就不是为了本土定位,而是为了全球军事部署,所以米国人那样设计是有道理的。

    但华夏的北斗系统,显然是一个定位时就已经要兼顾商业和军用的系统。在初期用户主要在本土的时候,“浪费”三颗星换取“本土地区比全球其他地区早五六年开始试商用”,显然是有道理的。

    李允欣一个文科生或者说艺术生,听了顾诚的讲解,第一反应完全是懵逼的。

    幸好她本来就是想和顾诚多搭讪一会儿,便碍着面子继续刨根问底,花了很久才把这事儿搞明白。

    “闹了半天,原来北斗系统目前只能在东亚、东南亚和澳洲西部地区覆盖啊。最初的三颗星经度几乎不会变,怪不得八颗星就已经能用了,我还以为它真的比GPS强那么多倍呢。”

    她喃喃自语了两句,但很快就发现一个新的契机:东夷和扶桑,不就是在东九时区么?

    从阿三国往东,整个东南亚,一直到澳洲,经度貌似都可以被覆盖到。要是顾诚愿意走出国门,就算搭载北斗导航的系统七八年内不能到欧美兼容,也已经有足够的地盘让他扩张了。

    念及此处,李允欣连忙追问了下一个细节:“那你刚才说,因为有3颗基准星是在赤道上空的‘近似同步轨道’,所以没法被高纬度地区地面侦测到。那你所说的这个高纬度,大致是多高呢?”

    顾诚稍微想了想:“当初米国人搞GPS,两个轨道面的夹角是55°,这当然是留出一点余量的,我们也按照55°算好了。近似同步轨道的轨迹是在南纬12°到北纬12°之间来回8字型轨迹晃动的,按照最恶劣时的南纬12°计算,这时北半球能够确保收到基准星信号的最北坐标应该是北纬43°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哪怕是华夏国内,东北黑吉两个省在基准星位于南半球时定位不了的,内蒙新江也有一些地方定位不了——这也是为什么当初米国人搞GPS定位系统时,不搞近赤道的近似同步基准星的原因。

    冷战时期,米露争霸的监控核心是北极,一旦战争爆发,搭载核弹头的‘白杨’和‘民兵’都是飞北极轨道打击敌方本土的,‘逆火’和B-1轰炸机的突防航线也是北极。如果GPS覆盖不了北极,当年就毫无军事价值。”

    李允欣好歹有些地理知识,自己心算了一下:东夷跟北夷分界在北纬38°,那是毫无影响了,扶桑人那边,估计也就北海道某些比札幌更北的犄角旮旯搜不到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