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26、零式战斗机五-《烽火博物馆》
第(2/3)页
1944年6月,“零战52型”在马里亚纳战场首次参战。
在6月19日,108架“零战52型”掩护着,攻击花旗第58特遣舰队的鱼雷机、俯冲轰炸机机群。
就在这时,他们遭遇了一款新型的战斗机。
花旗海军的格鲁曼“F6F泼妇式战斗机”,这是一款在机动性上与零战匹敌的战斗机。
更要命的是,它的速度快、火力猛、装甲还要命的厚。
“砰砰啪啪”一阵乱打,本来想大显身手的倭国海军航空兵,反被别人揍下来近300架飞机。
从此以后,倭国海军元气大伤,再以无力组织有效的空中攻势,这就是有名的“马里亚纳猎火鸡”之战。
仗打到这个份上,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投入新式战斗机,扳回落后的比分。
其实,早在1939年2月,倭国海军军令部就确认了防空战斗机的重要性,为此还提出三种方案。
鉴于堀越二郎良好的表现,海军内定让他负责局地战斗机项目。
当时,他有两个选择,由“金星”发展而来的“火星”发动机。
功率达到1450马力,各方面性能都不错,就是直径忒大。
甚至比花旗的黄蜂R-2800发动机的直径还多了两厘米。
这就是“14试局地战斗机”方案。
一种是德国进口的DB-601A水冷发动机。
这还有个插曲,倭国海军买了制造权以后,陆军马粪也看上了这款发动机。
可他们也不好意思找海军马鹿要,干脆又买了一次,据说连元首都惊叹不已。
如果选用DB-601A的仿制版热田发动机,功率也能达到1100马力,直径能小一半。
这对提高飞行速度比较有利,而且液冷发动机在高空性能更好。
这就是“15试局地战斗机”方案。
相比之下,后者更占优势。
但是,海军军方又来了一杠子,选用了火星发动机。
好运到底没在降临,新式局地战斗机倒霉就倒霉在这台发动机上。
因为“头”太大,试飞员直接抱怨什么都看不见。
然后,原型机又莫名其妙的出事故。
等到正式投产,已经到了1943年10月。
照理说,这个时候生产也来得及。
但是,飞惯了小飞机的飞行员,又犯了矫情病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