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31、要使坏的倭国人-《烽火博物馆》
第(2/3)页
这个时候,倭国在海外还有大量的侨民和军队需要运回来。
可国内的运输船大都被送进海底,就算凑在一起也不敷使用。
为了尽快完成运输任务,船厂将军舰的武器都拆掉,将它们改装成一艘艘的运输船。
到了1949年,华夏的内战已经逐渐明朗。
花旗国愕然发现,“西伯利亚的熊爪”已经伸进远东。
而那个不共戴天倭国,反倒成了自己的盟友。
为此,花旗占领军当局,批准了倭国造船业重新开工。
其后,远东又爆发了“高丽战争。”
倭国作为花旗的盟友,承接了大量的订货订单和修船业务,这简直是百年不遇的发展契机。
到了1956年时,倭国新船完工量已经达到174.6万吨。这已经超过英国的产量,位列世界第一。
这段时间,不单是倭国经济快速增长。
世界上的主要国家,也都从二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。
经济的发展,使得航运业得到空前的发展。
倭国的造船业进入到黄金发展时期,年均增长达到13%,生产吨位一直把持世界第一,而且在国际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大。
但让人意料不到的是,居然爆发了“石油危机。”
就在大家都认为经济下行的时候,倭国造船业却看准了时机。
他们在政府主导下,压缩了造船能力,并组建造船集团。
不然没有收到丝毫的影响,还利用日元贬值的良机,掌控了世界造船业50%的产量。
这样的结果,让所有的人都感到心满意足。
造船集团再也看不起利润较薄的普通运输船,他们逐步淘汰了这一部分的产能,将目光放在利润较高的特殊船舶上。
但另一个意外发生了,海峡的对岸,喊着“造船立国”的南棒子,竟然猛追上来。
他们的起步是60年代,装门捡着倭国不想造的小船生产。
到了1973年,蔚山船厂的建成,这标志着南棒子也能制造现代船舶。
等到1981年时,它的造船工业已经位居世界第二。
偏偏倭国政府下了一步臭棋,对拥有5000吨以上产能的60多家造船企业,强制性减少15-40%生产设备的措施。
这就造成生产效率趋于恶化,越大的造船厂减少的生产力就越多。
虽然后面又采取了一些措施,但倭国造船业领先地位已经丧失。
到了2002年,南棒子已经成为世界造船业新的王者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