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6章 不乐观-《支教青云路》
第(2/3)页
“三万。”
“这场地小不小?三万,可不少。”
“县里有技术员到这里指导过,我们在山两边各修建三排鸡舍,差不多了。”
“技术员天天过来吗?”
“也不是天天都来,县里技术员并不多,一个乡才几个人,他们也忙不过来。”老人家说。
“老人家,你家还有哪些人?您养三万羽,是不是太辛苦了。”
“孩子在外打工,等过年时回来,要他来喂养,不出去打工,可以做好养殖的事情。养殖和县里签了协议的,修建养殖场、今后鸡苗、饲料、食料、防疫等药,都是贷款的,成本真不少。只能喂养好,等县里把成鸡收走,才会有点钱赚。”
“老人家,喂养三万,一批卖掉,有多少钱赚?”
“现在还没喂养,我也不知道。县里技术员说过了,只要正常喂养好,五万多纯收入是没问题的。我想也是,一只鸡赚一块五,就四万多,一只鸡赚两块,就差不多六万吧。”
杨政丞也曾就这个问题在市里讨论过,喂养成活一羽纯利应该在两三元的利润,但这期间肯定会有少量鸡苗损失,算上这些损失,最后得到的利润,大约在两元左右。养殖的根本是规模大和防疫做到位,防疫、防病上,只要稍微有疏漏,对养殖而言就是致命的。
“村里有多少家做养殖?”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,这一家准备喂养三万羽,数额只能说一般,也不一定要每家都喂养,几家联合喂养,数额达到一定的量,效果也是一样的。
不见得每家都有足够的人力和适合喂养的场地,所选场地要挨近公路,山势要有,水源更是必须有。另外,地势适合管理、通风,各家养殖基地最好不连通,如此,万一有病役也不会相互传染。
技术上具体的要求与各项指标,有技术人员去做工作。问了一些情况,在西右县,至少大坪乡在养殖业项目工作的推动还不错。当然,看到一家还不能做结论。
第(2/3)页